<small id="jqr7w"><dd id="jqr7w"><u id="jqr7w"></u></dd></small>
<span id="jqr7w"><output id="jqr7w"><xmp id="jqr7w">
<samp id="jqr7w"><tt id="jqr7w"><nobr id="jqr7w"></nobr></tt></samp>
      <dd id="jqr7w"><track id="jqr7w"></track></dd>
    1. <ol id="jqr7w"></ol>
      1. <dd id="jqr7w"><center id="jqr7w"><video id="jqr7w"></video></center></dd>

        陽邏在線

         找回密碼
         注冊

        QQ登錄

        只需一步,快速開始

        微信登錄,快人一步

        手機號碼,快捷登錄

        查看: 10108|回復: 1
       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        陳海燕:問津碑林耀荊楚

        [復制鏈接]

        631

        主題

        369

        回帖

        64

        精華

        大力水手

        Rank: 4

        積分
        68873
        經驗值
        67873
        QQ
        跳轉到指定樓層
        1
        發表于 2023-4-19 10:41:47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 <

        馬上注冊,加入陽邏在線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社區。

       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注冊

        x
        問津碑林耀荊楚

        文:陳海燕

        徜徉在古樸典雅的問津碑林里,很古典地品味那些歷史文人的碑記、詩詞,在野陌青蔥,桃李嫣紅,楊柳風拂面氛圍里,身心被鳥語花香,蝶飛蜂鳴軟綿綿的一域風情纏住。古有賢哲,今有意匠。無言而大美,不爭及至道。碑林感懷,悟道朔源,心悅神怡之中,不得不說這是文藝時代一個地域文化的精神旗幟!


        問津碑林是繼重修問津書院,新洲區委、區政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打造問津文化品牌,服務新洲“四區一高地”發展定位,再次動議建設的一個重要文化項目。于2019年9月啟動,2021年9月建成。碑林占地面積1257平方米,立碑石16塊,刻有唐、宋、明、清詩文16篇件。由當代著名書法家用篆、隸、草、行、楷五種書法藝術撰寫呈現。群賢畢至書古典,丹青亮彩繼絕學,墨痕力透國魂,遒逸舒爽乾坤。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,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、無形的舞,無圖的畫,無聲的樂。于橫豎撇捺間體味漢字魅力,于起承轉合間學習東方文化。碑林象一部厚重的歷史典籍,等待人們去檢索、閱覽。碑林為歷史存正氣,為世人弘美德,也為碑文作者留下青名。在時間的長河里,他們的文彩、靈光乃至生命得到了永生。與問津書院并存,從而鮮活在奔流不息的孔子河中。


        問津碑林與重修后聞名遐邇的問津書院毗鄰而建,是新洲區委、區政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次大手筆,一經面世就是新洲的特色秀。秀著歷史、秀著文人、秀著盛世繁華。在問津書院的招牌下,回車埠、長沮沖,桀溺畈、問津石、孔嘆橋、孔子坐石、曬書場.....的故事栩栩如生,弦歌千載,腑眼皆拾。新洲特色秀有始有據,沁人心脾,源遠流長。在唐代詩人杜牧和宋代詞人蘇軾的詩詞碑刻前多少人留連駐足觀賞,反復吟頌!霸迫菟畱B還堪賞,嘯志歌懷亦自如”,(杜牧)“誰似濮陽公子賢,飲酒食肉自得仙”。(蘇軾)杜牧的情致、風韻顯得博大,多似天工。蘇軾的骨氣,理趣顯得精深,多由人巧。一個用形象,一個多講道理,難分高下,相得益彰。新洲特色秀,有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留下的國粹,秀著文人,秀著風雅!皢柦蚯Ч攀,環轍至今情”(明·吳國倫),“不知后來者,誰是問津人”(清·洪良品)。當代詩人黃小遐所題問津書院聯似乎做了回答,“歷千年渡口風云,崎山煙雨,循轍跡鴻蹤,看問津人去也,問津人來也;引無數書生意氣,家國情懷,以仁心儒術,為天下事憂之,天下事樂之”。


        據相關典籍記載,如今的問津書院因孔子使子路問津而得名。由在問津處建亭,繼而建廟,經歷朝歷代官府和儒士的競相推崇,他們在此大興土木,擴建增建 ,綿延相繼,不斷發展。至南宋末年,江西廬陵大儒龍仁夫在此首創書院。自龍仁夫首建問津書院之后,書院歷經元、明、清、民國,至今年逾數百年,其間曾是風雨滄桑,屢蹶屢振,既廢又興。但所幸一直以來都是不斷涌現仁人志士以不放棄之心,意志彌堅的予以重修和擴建。明代儒士鄒元標在問津書院碑記中說:“又想一片榛莾地,今蔚為文明之場,縉紳結轍,吾夫子精神如聚一堂,可幸也!聚而問,問而思,思而知津途不遠,舉足便是諸君子開茲堂奧之意不孤矣”。文運與國運相牽,文脈與國脈相連。碑文所記,正所謂復毀復修,屢修屢擴,愈擴愈增,才有了這座軒峻壯麗的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間宮殿式建筑群。歷史的天空風云變幻,歲月的江河激流匆匆。唯一不變的,總有殷殷志士甘為書院鞠躬盡瘁,總有拳拳赤子愿為社稷負重前行。問津書院的建筑歷史,可以見證人類對文化知識傳承的靈魂篤信。而新洲區委、區政府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,打造問津文化品牌上功不可沒。自2015年斥巨資重修書院后,又于近年使問津碑林以不同凡響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。這種孜孜以求弘揚國粹,舉精神之旗,立精神之柱,建精神家園的執著,用理性之光照亮了多彩的生活。


        問津文脈源遠流長,龍仁夫后,繼踵講學之士代不乏人。先后登臺講學的名儒達百余人。從書院西廡文公祠恭奉的諸儒像可知,論階層或翰林出生,或顯官身份。論籍貫,既有本邑世居者,更有天南海北遙遠的外郡客籍大儒。其影響曾是風動海內,名噪一時,足與當時著稱天下的廬山白鹿書院、長沙的岳麓書院、無錫的東林書院相媲美。這里杜牧曾“酒醒孤枕雁來初”,東坡曾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”,龍仁夫曾“忍將遺憾付哀弦”。朱熹曾登臺布道,“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”。陳大章曾在此贊龍仁夫“憑將一掬西臺淚,灑作千秋正氣歌”......

        這里有如數家珍的掌故,有流芳百世的文采,有警世恒言的哲思。曾經“久居深山無人問”的荒蠻之地,因孔子使子路問津而聲名鵲起,連同崇文,尚美,修身,治國的精神內核”汲引著海內外眾的墨客文人,雅韻學士。

        這里的風是輕的,楊柳拂面,青草茵茵,帶著花香,讓人感到它掠過之后的那一絲清新。

        這里的雨是軟的,潤物無聲,洗灈塵垢,給人一種可言狀的爽。

        孔子山是有靈性的,雖無高峻的質感,缺少“一覽眾山小”的霸氣,但能聚人氣,顯絕學,彰顯一方人文?鬃雍拥乃巧菩缘,柔和的,光潔如玉,水韻浪琴,透露出溪流成河,上善若水,水能載舟,也能覆舟的哲理。

        問津書院,曾經威嚴地佇立驚嘆,有了碑林的傾心相伴,勢如英雄劍舞,聲振云霄,韻動山野。在人文地理上將潤澤感召一代又一代人。


        作者簡介:陳海燕,新洲區陽邏街人,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、武漢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。曾出版長篇小說《魚販吟》,多篇作品在省內外報刊雜志上發表。

        2

        主題

        1

        回帖

        0

        精華

        見習水手

        Rank: 1

        積分
        24
        經驗值
        21
        2
        發表于 2023-4-19 10:45:04 | 只看該作者 <
        幫你頂下!
        回復 支持 反對

        使用道具 舉報

      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

        本版積分規則

        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版權聲明|免責聲明|手機版|陽邏在線 ( 鄂ICP備09011060號-4 )

        GMT+8, 2023-5-2 08:46 , Processed in 0.301973 second(s), 39 queries , Gzip On.

    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        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       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
        大香伊蕉国产综合影院